发布日期:2023-02-28
基于新冠的大背景下,罗金红课题组揭示了新冠疫情、大众心理和蝙蝠保护三者间的潜在关联+ 查看更多
基于新冠的大背景下,罗金红课题组揭示了新冠疫情、大众心理和蝙蝠保护三者间的潜在关联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1-02-25 14:47
浏览次数:68
2020年的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大家记住了武汉这座城市,而后,陆陆续续的进化生物学研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能起源于蝙蝠的冠状病毒,例如一项研究显示从中菊头蝠身上分离到的冠状病毒(RaTG13)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同源性约为96%。这些研究无疑为人类追溯疫情的起源带来了希望,但是这些科学结论在经媒体人理解传播后,受大众的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被误解,“蝙蝠”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国内频频发生的“居民侵扰越冬蝙蝠”事件,立法者提出对蝙蝠进行“生态灭杀”等提议,其他国家甚至将捕杀蝙蝠来作为抗击疫情的策略,这些行为导致了部分越冬蝙蝠的非正常死亡,为蝙蝠的生存带来了威胁。此外,我国蝙蝠受到极大的威胁,约51%的物种位于近危等级之上。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罗金红教授课题组与东北师范大学冯江教授课题组一起,通过问卷调查和保护干预实验的方法探究了新冠肺炎疫情、大众心理和蝙蝠保护三者间的潜在关联。并以“Does public fear that bats spread COVID-19 jeopardize bat conservation?” 为题于2021年2月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发表。
该调查主要有以下发现:
- 人们对蝙蝠的态度主要是负面的,具体表现为对蝙蝠的恐惧或害怕,这可能源于人们对蝙蝠认知的普遍缺乏及对蝙蝠等与人兽共患传染病动物的天生恐惧。COVID-19的爆发可能也加剧了人们对蝙蝠的消极态度。

Fig.1 Perceptions of bats with COVID-19 by the public
- 科普宣传可能会改善公众对蝙蝠的态度。研究者在问卷中分别设计了两个信息。在第一个信息中研究者介绍了蝙蝠的生态学和科学研究价值,第二个信息基于充分的科学证据介绍蝙蝠与肺炎病毒的关系,结果发现与第一条信息相比,第二条信息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参与者对蝙蝠的消极态度(幅度高达30%)。这就表明了人们对蝙蝠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蝙蝠与病毒关系的误解造成的,而人们对蝙蝠的消极态度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对其的了解程度而得以减少。鉴于此,研究者通过开展关于蝙蝠知识讲座,并发放了第二份问卷,研究者发现通过开展讲座活动,其有效地提高了被试者关于蝙蝠的科普知识,增加了对蝙蝠的积极态度,减少了对蝙蝠病毒关系的误解,以及减少了支持消灭蝙蝠建议的意愿。

Fig.2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on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bats
通过本次调查还发现,无论是一条关于蝙蝠生态学意义和保护重要性的信息,还是一堂蝙蝠科普知识(包含蝙蝠保护意义和蝙蝠与病毒之间关系)的课程,都对人们对蝙蝠态度的改观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与疾病相关的科学研究可能直接影响人类的心理健康,并间接影响作为实验对象的动物的生存命运。笔者希望在发生与COVID-19类似的公共卫生事件时,研究能够为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在如何看待应对与疾病相关的动物问题上提供参考。由于本调查主要局限于大学生,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研究者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引起专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共同探讨这个被忽视的话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客观的、更标准的调查方案,从根本上揭示其心理机制以化解公众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