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大家记住了武汉这座城市,而后,陆陆续续的进化生物学研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能起源于蝙蝠的冠状病毒,例如一项研究显示从中菊头蝠身上分离到的冠状病毒(RaTG13)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同源性约为96%。这些研究无疑为人类追溯疫情的起源带来了希望,但是这些科学结论在经媒体人理解传播后,受大众的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被误解,“蝙蝠”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国内频频发生的“居民侵扰越冬蝙蝠”事件,立法者提出对蝙蝠进行“生态灭杀”等提议,其他国家甚至将捕杀蝙蝠来作为抗击疫情的策略,这些行为导致了部分越冬蝙蝠的非正常死亡,为蝙蝠的生存带来了威胁。此外,我国蝙蝠受到极大的威胁,约51%的物种位于近危等级之上。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罗金红教授课题组与东北师范大学冯江教授课题组一起,通过问卷调查和保护干预实验的方法探究了新冠肺炎疫情、大众心理和蝙蝠保护三者间的潜在关联。并以“Does public fear that bats spread COVID-19 jeopardize bat conservation?” 为题于2021年2月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发表。
今年6月27日,课题组和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李星星教授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Sensory Error Drives Fine Motor Adjustment,发表于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PNAS。研究以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为实验对象,利用听觉反馈干扰行为范式解析了大蹄蝠发声频率调节的计算机制,揭示了感觉误差是驱动回声定位蝙蝠动态发声调节的基本机制。